(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炳钰)还没入伏,许多人已经觉得高温难耐,但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听起来仿佛“并不如此”。就近日预报来看,北京的最高气温始终在35℃~36℃之间徘徊,甚至连39℃都很少看到。为什么气温预测与实际感受的温度不同?
7月12日,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、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教授任国玉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,天气预报说的气温与实际体感温度是两个概念,造成二者差异有多方面因素。
任国玉教授解释,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对象是百叶箱里的气温,百叶箱一般被置于开阔平坦的草地上,其装置通风且遮阳。百叶箱中温度计(传感器)距离地面1.5米左右,相当于阴凉处人体肩胸部附近的空气温度,夏季相对于阳光下地面温度和腿脚部位感受到的温度要低出不少。这是很多人实际感觉更热、但天气预报气温偏低的一个原因。
任国玉教授补充,记录没有太阳直接照射情况下的地面气温(1.5-2.0米)是全球统一规定。我国气象部门也观测地面温度,但不用于天气预报。长期以来,人们也根据同时刻的太阳辐射、风速和相对湿度观测数据,开发人体感受温度或体感温度指数,发布体感温度预报。部分省市已有相关服务,但往往没有得到公众的关注,一般仍看天气预报的气温。
“体感温度与外界环境关系密切,除气温外,还受湿度、风速、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。”任国玉教授介绍,当气温较高时,如果空气湿度也很大,人体汗液难以蒸发,散热效率大大降低,会感觉比实际气温更闷热难耐;在有风的情况下,风会加快身体热量散失,使人体感觉比实际气温冷得多;若无风,则人体会感觉被暖空气持续包围。而且,在阳光直射下,人体会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,体感温度会显著高于树荫下或阴凉处的实际气温。
另外,在城市中易出现热岛效应,柏油马路、水泥地、建筑物等会额外吸收并重新辐射出热量;水体和植被偏少,使得城市里蒸散发量低,地面和城市冠层的热量主要用于加热空气,不利于降温;人为排放热量如空调等进一步加热了城市里近地面空气温度。这些都使得城里居民感受到比郊区和乡村更热一些。
任国玉教授还表示,现在的天气监测基本还是根据国家气象站数据,天气监测和预报也针对这些站发布数据;但这些站点有的在近郊区或郊区,有的原来在城里,后来迁往郊区。因此这些站监测和预报的气温值,可能比城市里低一些,大中城市偏低1℃~3℃都是可能的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,这也会导致预报的气温与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感受有出入。
“城市天气监测和预报确实存在一定不足,需要气象部门改进。”任国玉认为,目前国家级气象站既为天气监测、预报服务,还为气候和气候变化监测、预测和研究服务。但实际上这两个服务都还有改进空间。我国大中城市城区里实际上设有区域气象观测站,城市天气监测预报可利用区域站数据做出订正,或者利用城市数值天气模式开展预报;特别是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,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高密度自动站监测数据,做出更精细化的预报和服务。
线上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